1937年7月15日,蒋介石日记:“一、宋明轩为其个人计,亦无屈伏之理,二、宋如屈伏,则看其程度如何。”当天,蒋接到宋哲元电话,有放弃天津的意思。蒋“严令制止”,并怀疑道:“岂其已允倭寇推出天津乎,可疑之至。”
1937年7月15日,日军制订出作战计划,方针为:一、军在作战开始时,以突然行动进攻第29军,并将其扫荡至永定河以南。此为第一期。二、在上述作战时,力求保护北平侨民。三、第二期作战,根据情况,以现有兵力进出至保定、任丘之线,增加兵力后进至石家庄、德州一线,并准备与中央军进行决战。
1937年7月15日快讯:15日,日本召开开地方长官紧急会议,会上日本首相、陆相发表讲演,极力诋毁我国
1937年7月15日快讯:15日,日陆军省发表公报:从国内派10万军队前往华北
1937年7月15日快讯:15日民国政府驻日代办杨云竹访日本外务省,望日派使到南京谈判
1937年7月15日快讯:国民党驻广东的4路军总司令部发表告将士书:为抗日救亡,枕戈待命
1937年7月15日快讯:15日何应钦电宋哲元:日军计划先消灭北平丰台南苑我军,望切注意
1937年7月15日快讯:中共代表周恩来向国民党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取消苏维埃政府,成立“陕甘宁三省边区政府”
1937年07月14日
1937年7月14日快讯:日军从天津到河北廊坊间与我军冲突。北平丰台永定门外和大红门双方均有交火,有日机4架飞北平侦察
1937年7月14日快讯:14日,日军有1500人开往丰台。
1937年7月14日,各高级军事将领的怀疑,感染了蒋介石对宋哲元的态度。今天蒋介石日记称:“宋住津,态度不定,可知其果为倭寇软化受其欺乎”?同时,蒋设定了底线:“如果宋完全屈服,则中央部队决不南调”。他在日记中自认:“虽在倭寇压迫加重之中,此心泰然。”
1937年7月14日,晚9点,何应钦、程潜、唐生智、徐永昌等进行卢沟桥事变第四次会报,会上,接到较为明确证据,宋哲元已经在7月11日答应日方条件,即:道歉,惩办当事人;取缔共产党、蓝衣社激烈抗日排日运动;永定河以东、西山以西,不驻中国军队。
1937年7月14日,香月清司七条要求:(一)彻底镇压共产党人之策动;(二)罢免排日要人;(三)排日的中央系各机关撤离冀察;(四)排日团体蓝衣社、CC等撤离冀察(五)取缔排日言论及宣传机关、学生、民众之排日策动;(六)取缔军队、学校中之排日教育;(待续)
1937年7月14日快讯:14日,蒋介石命令抽调高射炮兵6个连运往保定,调拨子弹200万发给29军.
1937年07月13日
1937年7月13日综述:从“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已经逐步放弃了“剿共”的重点,5月,他提出了“对共方针”七条,主题是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放宽,但是军队必须严格限制,并且要求取消共产-党的党名,成立一个新的组织:国民革命会。后来又将新组织命名为“国民革命同盟会”。
1937年7月13日快讯:13日中国共产-党的表态,至少说明国共合作大体可定,双方的纷争,基本集中在军队的领导权属上了。之前蒋介石一直怀疑共产-党的诚意。“政治情形事关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欲求一事之彻底,非所能也,勉之。”晚间,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1937年7月13日快讯:13日,周恩来和博古、林伯渠到庐山,向蒋介石提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13日快讯:据悉南京政府开始部署将重要的中枢机关和军事企业,包括重要的工厂逐步迁往内地。
1937年7月13日快讯:7月13日,蒋介石开始以海陆空总司令的名义号令全军、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
1937年7月13日,蒋介石再次电饬宋哲元,谓“卢案必不能和平解决,无论我方允其任何条件,而其目的,则以冀察为不驻兵区域,余区内组织用人,皆须得其同意,造成第二冀东。若不做到此步,则彼得寸进尺,绝无已时。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
1937年7月13日,香月清司于昨日下午召集军全体参谋开会,讨论驻屯军今后的计划,至今日凌晨拟出了《7月13日的中国驻屯军情况判断》,以紧急电向陆相和参谋总长作了报告。
1937年7月13日快讯:13日,新上任的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向日本陆军省报告,表示将在20天内完成进攻29军的各项部署,以达到消灭29军的目的。
1937年07月12日
1937年7月12日,宋哲元在天津召集邓哲熙、赵登禹、李文田、张克侠、齐燮元等人开会,研究时局对策,宋“专门命令第三十八师师长兼天津市市长张自忠与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少将进行谈判。”自此,张自忠被任命为和平谈判的主要角色。
1937年7月12日,蒋介石在日记中“预定”:一、电宋、秦商中央部队集中地点,二、决定在永定河与沧保线持久战,三,倭寇计划威胁冀察当局屈服,完成其永定河以东为不驻兵区域,以及其防共协定,【待续】
1937年7月12日快讯:7月12日,10列运载着日军的兵车分载着各种部队、附战车、汽车、弹药等,由山海关陆续向西开,至傍晚已经有5列到达天津附近。800余名日军乘战车、炮车和载重车,由通县进驻北平。卢沟桥附近的日军仍然没有按照约定撤退。
1937年7月12日快讯:12日下午3时,香月召集主持驻屯军全体人员参加幕僚会议,讨论战争行动计划。在这个会议上,香月发出了他上任后的第一个命令:“做好适应对华全面作战的准备。”会议一直开到次日凌晨,讨论决定了日军对29军各部队的作战具体步骤。
1937年7月12日快讯:12日,宋哲元在天津发表声明,声称自己主张和平,他说:“此次卢沟桥事件发生,实为东亚之不幸,局部之冲突,能随时解决,尚为不幸中之大幸。”
1937年7月12日快讯:敌《北支事变画报》-由于北支事变导致的局势严重性,正在养病中的田代驻华北军司令官被免职,7月11日教育总监部部长香月清司中将就任新司令官。图为当日乘坐陆军飞机,率领随从赶往某驻地上任的香月新司令官。(其实香月清司12日才到达天津)
1937年7月12日快讯:北平各界救国会等20余团体共同发起捐献一万条麻袋、一万件背心的运动
1937年7月12日快讯:北平街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学生举着“慰劳团”的标语四处游行,希望29军将士保家卫国,以免北平成了第二个东三省
1937年7月12日快讯:守卫卢沟桥的中国士兵都分到了北平市民们冒酷暑送来的大西瓜
1937年7月12日:新任华北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日后回忆“在离开东京前,我认为我自己是在(局势)扩大的考虑之中,作为军队,即使进行交涉,也必须考虑作战,作战制胜是第一位的。”他是在跑步进行着战争准备
1937年7月12日快讯:据悉为表和谈诚意29军已释放了200多名日军俘虏。
1937年07月11日
1937年7月11日蒋介石日记:“一、倭政府态度坚强,表示作战,故倭王由叶山避暑回东京,与近卫内阁上奏之类,以及准备两师开动与关东军入关等形势,以余观之,皆为内虚中干之表示也。二、本日倭寇又反攻不已,是非攻克芦【卢】沟桥不止之表现,然而其结果必暴露其失败无能之弱点而已。”
1937年7月11日晚,日本首相近卫文磨为统一国内舆论,在其官邸召集了贵、众两院议员代表、财界实力人物和新闻界代表开会,阐明日本政府的决心,要求各界理解和支持。
1937年7月11日快讯:11日起,何应钦在南京每天21时在其官邸召开军事汇报会议,全军各部门负责人都要参加会议,讨论有关抗战的准备、动员、部署、后勤供应等,重大问题报蒋介石决定,一般问题由会议作出决定,报蒋介石批准执行。
1937年7月11日快讯:敌《北支事变画报》-闲院宫(日本皇族亲王)参谋总长殿下于7月11日下午7点35分再度赴叶山皇室离宫,就有关北支事变(芦沟桥事变)统帅事宜向天皇呈奏。同日8点44分抵达逗子车站返回东京。图为抵达逗子车站时的闲院宫殿下。”
1937年7月11日快讯:11日晚8点,张自忠代表冀察政权与日华北驻屯军部附兼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达成《卢沟桥现地协定》,决定和平解决卢沟桥事件。本协定将事变的责任确定为共党、蓝衣社及其他抗日团体的策动,日本政府不满本协定,并要求在天津重新谈判解决,并发出了出兵华北的声明以为威胁。
1937年7月11日快讯:敌《北支事变画报》-“图为笼罩在风云激变、惶恐不安气氛中的7月11日的首相官邸。”
1937年7月11日快讯:11日18时30分,宋哲元未遵循蒋介石命令前往保定指挥作战,反而到达了天津火车站。意欲与新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会面。
1937年7月11日快讯:11日,日本政府发表派兵华北的声明,诬指中国守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非法射击”,决定增兵华北,任命香月清司为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并从驻朝鲜日军抽调第20师团来华。
1937年7月11日快讯:7月11日,日本参谋本部将派兵5个师团的方案首先提交五相(首、外、陆、海、藏)会议讨论,以便随后在内阁会议上提交,上午11时30分,在首相近卫文麿官邸召开了五相会议,陆相杉山元的态度强硬,要求中国方面确保道歉,所以应该火速抽调关东军和朝鲜军中准备好的军队增援驻屯军。
1937年7月11日快讯:敌《北支事变画报》-鉴于北支事态发展的重大化,为尽快决定帝国政府的对应策略,7月11日在首相官邸召开了由近卫首相、广田外相、杉山陆(军)相、米内海(军)相、贺屋藏(财政)相五位主要大臣参加历时超过两个小时的“五相”会议
1937年7月11日快讯:近日北平城内粮价出现暴涨,10日下午,北平警察、社会两局召集北平市商会及六陈、米面、米庄、粮麦杂货等公会代表共商平抑粮价办法。